业内专家表示,基础设施项目运营周期较长,以此为底层资产设立的基础设施基金等,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与保险资金长久期属性相匹配。多位险资人士表示,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一直是险资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未来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力度将继续加大。“现在市场上优质资产欠缺,资产荒加剧,险资一直在寻找优质项目,对于优质项目的投资力度很大。保险资金还通过投资基础设施REITs等继续加码基础设施投资。
从所属行业板块看,险资较为偏爱制造业。从持股数量来看,险资对中国联通的持股数量最多。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险资对中国联通的持股数量为31.2023年二季度,有超过10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新增险资身影。从所属行业板块来看,险资较为偏爱制造业。涪陵电力、药明康德、鼎捷软件、山西焦煤等个股的险资持股数量较2023年一季度末有所下降。
王宏)据财联社记者最新统计,今年前7个月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在内的五大上市险企累计揽入保费1.由于分红险特殊的结构,对险企而言,产品结构变化有望带动险资配置结构向权益资产做出倾斜。上市险企前7月揽入保费1.据财联社记者梳理,截至今日晚间五大上市险企均已公布了今年前7月保费数据,累计共揽入保费1.
银保业务“小账”问题近期再次受到业界关注。近三年来,银保渠道的重要性再度提升。从银保渠道保费收入来看,2019年到2022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银保业务的‘小账’支出是很普遍的现象。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保险公司通过各种形式的“小账”维护银保渠道业务,既有业务违规风险,也大幅增加公司经营成本。
在供给端,除了多家公司在售多年的普通商业家财险,近期,不少城市还推出定制普惠型家财险,即家财险版“惠民保”,低至几十元保费,撬动百万元保额。普惠型家财险上线家财险虽然还属于比较小众的保险产品类别,但去年以来发展明显提速。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家财险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还比较低,但是随着需求端关注度升温,以及险企对于非车险财险业务的发力,家财险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指导的长护险、惠民保等普惠保险产品不断扩容,覆盖面不断提升,为千家万户的健康和财富撑起“保障伞”。让“老有所护”幸福底色更浓据记者了解,除了经办政府主导的长护险项目,保险公司也在进行商业长护险探索。从健康体人群到带病体人群、从婴儿到老人、从健康保障到财产保护,近年来我国普惠保险品种不断扩容,覆盖面不断提升。
监管部门要求保险业加快开展灾害理赔工作。据了解,保险业协会已发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保险业全力做好防汛救灾服务的倡议书》。记者12日从金融监管总局获悉,截至8月12日10时,河北等16个受灾地区的保险机构收到保险报案26.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新增信贷规模、单列信贷计划等方式,主动对接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高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轰轰烈烈的“7·31”成为过去,人身险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此外,也有部分险企推出了预定利率为2.从收益角度,新预定利率下,各险企的新、老产品对客户利益有何变化?“整体而言,变化比较大的是预定利率和产品形态,固定给付部分降低,减少险企的压力,尤其新型分红险可以把消费者与经营者以及险企所有者三者利益很好地统一起来。
险资正在以保险资管产品为载体,对实体经济提供精准支持。近年来,险资正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和形式,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通过REITs和资产支持计划等方式支持相关项目,也是险资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大有可为的方式之一。
16万件已完成理赔或预付赔款,占比超过42%,赔款金额共计3.本次受灾较重的房山区和门头沟区因灾报损案件数量及赔付金额约占全市的一半。1万辆已完成定损、理赔或预付赔款,占比近65%。已报案全损车辆的定损、理赔或预付赔款完成率超过75%。北京地区农业保险估损金额3265.6万元,已定损、理赔或预付赔款金额2102.8万元,约占全部估损金额的64%。
值得思考的是,这已经不是短期健康险业务第一次遭监管喊停,从2021年的“首月0元”,到2022年的“药转保”,再到如今的“魔方业务”,短期健康险在互联网时代,一直走在创新的前沿,但也一直争议不断……“首月0元”是2021年短期健康险频频见诸媒体的热点话题,又因为负面新闻过多、投诉频出,监管对此进行了大力整治。
上半年76家人身险公司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中位数41%,创近3年来新高从赔付率指标分布来看,4家人身险公司综合赔付率超过100%,20家人身险公司综合赔付率在50%-100%区间;46家人身险公司综合赔付率在0%-50%区间,6家综合赔付率为负。“更重要的是,由于在客户群体选择,运营管理、费用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目前人身险公司在经营个人短期健康险上仍有一定的承保利润空间”上述人士表示。
保险资管机构是我国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供给者,在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活跃资本市场方面大有可为。当前,制约资本市场活跃度和投资者信心的因素有哪些?国寿资产致力于发挥保险资管行业“头雁”作用,助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李冠莹:首先,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助力活跃资本市场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此前,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发布总裁调整的信息披露公告称,公司于7月13日正式聘任赖晓辉为公司总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对外公布增资计划,拟增发19444万股股份。值得一提的是,复星联合健康保险成立之初,曾明光获批出任公司总裁。8月2日,曾明光任职董事长资格获批,接替陈启宇出任公司董事长。此前,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公告称,公司于7月13日正式聘任赖晓辉为公司总裁。
8月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了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财险”)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这也是比亚迪财险变更股东和名称后的第一份成绩单。根据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今年上半年,比亚迪财险实现保费收入60.但其最近一期(2023年第一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D,偿付你能力仍不达标。
据界面新闻记者梳理,仅8月4日当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便一次性公开了9份保险资管任职文书,其中便涉及国寿投资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寿投资)和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民生通惠资产)两家机构的“一把手”获批公告。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近日组织行业制定了《上海市人身保险银保业务自律公约(2023年版)》(下称“自律公约”)。自律公约中强调了多个“不得”:保险机构须承诺不通过其他渠道及方式变相增加银保业务手续费,坚决杜绝银保“小账”;保险机构不得签署涉及手续费或变相提高手续费的补充协议等。
至此,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2年度现金红利(股息)全部派发完毕。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5家上市险企2022年度合计分红781.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分红额达781.去年,受投资业绩拖累及行业深度转型的影响,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19.上市险企分红方案受盈利情况、股东结构、偿付能力、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
8月7日,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复星联合健康)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于2023年8月7日正式聘任曾明光为复星联合健康董事长。复星联合健康最新披露的2023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复星联合健康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3.截至6月末,该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进一步降至53.25%,逼近监管红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06.偿付能力告急的复星联合健康在今年5月也推出了一则增资方案。
除此之外,分红险大发展还有望给人身险行业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中信证券最新研报《分红险:行业健康发展的新起点》就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而分红险却可以实现客户、股东和渠道的利益共赢,推动商业模式健康可持续。从传统险走向分红险是大趋势分红险可以实现客户、股东和渠道的利益共赢,商业模式健康可持续因此,我们认为,分红险有望实现客户、股东和渠道方的利益共赢,商业模式健康可持续。
那么,汽车泡水后,保险公司是否会赔偿?能否理赔取决于车主投保了哪些险种虽然这种事故的概率比较小,但车主仍然需要购买车险以保障自己的权益。“一般购买新车的时候,车主都会购买交强险,但是当汽车泡水后造成损失是不属于交强险理赔范围的,而是属于车损险。”郭金龙指出,汽车在发生泡水等情况后,车主需要购买商业车损险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除了车损险和三者险,郭金龙还建议车主购买意外险和医疗险。
8月9日,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财险)披露的2023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该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0.49万元,净资产由负转正,为3.相比之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比亚迪财险净资产为-1.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比亚迪财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949.
保险,作为自然灾害中一道“看不见的防线”,对降低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支持灾后重建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保财险北分方面也建议,车险综合改革对车损险保障范围进行了充分扩展,原来消费者熟知的“涉水险”已被纳入车损险保障范围,同时车损险也已覆盖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5年来,首批14只养老FOF(亦称“养老目标基金”)皆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率,其中成立以来(截至8月8日)最高累计收益率达到53.12%,平均年化收益率为9.22%;14只养老FOF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6.从成立以来的总投资收益率看,截至目前,最高的为中欧预见养老2035三年A,总投资收益率为53.12%,平均年化收益率为9.22%;其次为南方养老2035三年A,总投资收益率为51.02%,平均年化收益率为9.
但这些能切实将大量中小险企从利差损风险的泥淖中拯救出来吗?66%非上市人身险企投资收益率不涨反降,渤海人寿仍为负值综合投资收益率普遍改善,但中信保诚、合众人寿等6家险企同比有所下滑2022年上半年有四家人身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但2023年上半年,各家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均为正值,平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大型险企相对稳健,中邮人寿投资收益率有所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