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近期有关金融部门和一些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落地情况如何?效果怎样?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派出督导组,兵分七路,进行实地督导。
从10月23日到11月9日,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中财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金融委联席部委分别牵头,七个督导组分赴广东、福建、安徽、浙江、江苏、辽宁、四川等地,对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落实政策的情况进行督导。
“要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贯彻落实,让民营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提出,开展深化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地督导检查,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中存在的堵点、梗阻和瓶颈问题,切实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
督导期间,各督导组通过座谈会、明察暗访、个别谈话、材料调阅、政策宣介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所调研的对象覆盖大型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村镇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督导组既深入了解了民营和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也倾听了一线信贷员的心声,还对地方金融监管者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们希望听到真情况,希望你们反映真问题。”11月6日上午,国务院金融委第一督导组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督导组的开场白不仅为当天座谈会定下基调,也点明了此轮督导的重要目标之一。
此次督导,相关部门不仅要推进政策落实,还要发现问题,并对存在的梗阻和瓶颈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在安徽,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带队的督导组不仅组织了40余家小微企业、18家金融机构等召开了多场座谈会,还实地走访了15家民营和小微企业、12家银行机构等。
督导组发现,民营和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缺少抵押担保”“贷款融资困难”的问题,部分企业还遇到银行“抽贷、压贷、停贷”的情况;一些金融机构对于小微客户的态度正在逐步转变,但设计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小微客户需求;有的地方监管部门主动服务意识不够,政策协调配合有待加强……
“融资的高山”并非一日可以跨过。尽管一些企业的发展依然受到融资难融资贵的影响,但在各方努力之下,事态正在向好的方向变化。
“关键是要推动形成对民营企业‘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愿意做、能够做、也会做民营企业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
通过抓落实扭转部分金融机构“轻视”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心态,同时利用此次督导的深入调研和思考,制定出一批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金融改革,探索长效机制,提升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必将获得更多金融资源的支持。
(文章来源:投资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