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网消息:
斑马消费者任建新
经过调整期,互联网巨头今年已明显复苏。 拼多多业绩大幅增长,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复苏,甚至京东、美团扭亏为盈。
已经上市的中小互联网公司虽然未能大放异彩,但凭借行业积累和上市地位,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最典型的是搜狐和唯品会。 即使是臭名昭著的趣店也能凭借现金积累和投资收益引起大家的“羡慕”。
眼下最着急的就是尚未上市的二线互联网企业。
腾讯、阿里、百度、拼多多、美团、网易、快手等堪称一线互联网巨头。 一线以下的市场龙头,如Keep、灵魂、货拉拉、途虎汽车、嘀嗒出行等,坐拥月活数千万的二线。
他们与一线巨头的差距就像一条天堑,但他们并不愿意被合并或者沉没。 在互联网黄金时代结束的背景下,他们正遭遇着成长与变现的致命双击。
今天,他们正在排队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然而几年过去了,只有Keep、华芳集团、Chalk、快狗出租车等少数几家公司拿到了船票。 还有的则堵在香港联交所门前,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堰塞湖。
紧急挂牌
6月21日获港交所聆讯后,Keep于6月30日启动IPO,并计划于7月12日登陆港股主板,成为“运动科技第一股”。
Keep 的上市花了很多功夫。 2022年2月,港股IPO计划首次披露。 期间,招股说明书到期后多次更新。
然而,幸运的Keep背后,却是在港交所门前排起长队的互联网公司。
顺着这条线往前算,第一个就是趣丸集团。 TT Voice 母公司趣丸集团早前计划赴美上市。 环境改变后,转投港股。 将于2021年底首次披露招股书。但由于语音社交的监管问题,期间接连遭遇严重通报和退市事件,导致IPO进程突然崩溃,直至2021年年底。 2023年6月,一年半后,它卷土重来。
被誉为“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的灵魂于2022年年中首次披露IPO招股书。 期间两次失败,最近开始预披露和更新,持之以恒。
猪八戒网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互联网众包平台,被誉为“企业服务行业的淘宝”。
2022年第三季度将在港股上市,让这家沉寂多年的老牌互联网公司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但资本市场并未给予积极反馈。 杳无音讯后,今年4月他们再次敲门。
与猪八戒网相比,兔狐网是“互联网+”的典范。 从汽车后市场引流平台到自设门店、数字化整合行业。
然而,这种看似更健康的互联网模式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自2022年1月首次披露港股上市计划后,一直被忽视,直到今年3月底再次发起进攻。
继细分市场“小兄弟”快狗打车上市后,同城物流“老大哥”火拉拉终于在今年3月底揭开了神秘面纱,并在网上提交了上市申请。香港股市。
再往前走,就是专业的打车平台嘀嗒出行。 早年,该公司陷入网约车巨头业务延伸的夹缝中,在滴滴顺风车遭遇生死之际悄然崛起。 2020年底,趁着滴滴的顺风车还没有恢复,我还想冲击港股IPO。 然而,迪迪倒下了,迪达还没有吃饱。 计划落空后,今年2月我只好硬着头皮从头再来。
这里几乎每个连都经历过五关斩六将。 然而,可能需要三四年,或者两三年,他们仍然独自跋涉千里,未能到达目的地。
最后一站
无论二级市场整体情况如何,无论人们对这些公司有多了解,他们都必须硬着头皮上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他们为什么这么着急?
由于内忧外患,他们被迫迅速资本化,以好价钱出售给市场。 如果它不上市,那就太晚了。
我国网民增速逐渐放缓,进入存量时代。 截至2022年12月末,我国网民规模10.67亿,同比增长3.39%,渗透率达到75.6%。
电商、短视频、游戏等几个关键领域呈现出用户红利消退的趋势。 截至2022年底,游戏玩家数量已从去年同期的6.66亿下降至6.64亿。
存量时代,巨头们在用户争夺中始终稳坐钓鱼台。 微信今年Q1的活跃用户数为13.19亿,同比看似只增长了2%,但增幅依然达到了3100万。 抖音、快手、拼多多、京东、天猫大多是月活跃用户数亿的一线平台。
最尴尬的就是这些二线互联网公司,Keep、魂灵、货拉拉、嘀嗒出行、途虎养车、趣丸集团、猪八戒网。
从用户规模来看,他们的月活跃量大多只有千万甚至百万。 在用户获取方面,他们还处于需要向一线互联网平台购买流量的阶段。 大家应该经常在抖音、快手上看到Keep和Soul的广告,“自律给了我自由”、“不开心就来Soul吧”,耳朵几乎能听到茧子的声音。
总流量的见顶、竞争的加剧、烧钱模式的全面衰落,让这些二线互联网企业大多陷入了用户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危机。
2022年Soul月均活跃度同比下降6.96%; 趣丸集团旗下TT Voice的月均活跃量将从1680万下降至1380万,骤减300万。
增长问题进一步影响了业务发展。 途虎万余家合作店出逃,嘀嗒出行业务量持续下滑。 就连占据同城货运市场半壁江山的货拉拉也遭遇了经营危机。
当然,比增长危机更严重的是互联网行业一直存在的变现问题。
与一线互联网企业的流量平台和资本平台的定位不同,二线互联网企业大多是商业平台,需要真正的业务转型才能实现盈利。
现阶段,大多数二线互联网企业仍主要依靠低层平台收租模式。 提升业绩的方式也简单粗暴,提高佣金率。
事实上,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富有创意的流量变现模式。 最典型的是Keep,它已经成为一家从兴趣社区起步的健身器材公司。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毕竟,单纯依靠品牌溢价的商业模式无法形成持续的影响力。
于是,一些二线互联网公司在增长瓶颈和变现压力下推出了一些“非主流”盈利模式,比如Keep卖勋章、魂卖虚拟面具等。 即便如此,他们仍未能盈利。
互联网公司的本质其实就是流量+变现两个核心。 当变现模式总是出现问题的时候,那么,在流量红利消失之前,抓住时间窗口,快速上市,这将成为二线互联网公司的最后一站。
计数器循环
上一次互联网IPO热潮发生在2018年左右,美团、小米等众多知名互联网巨头均在此期间登陆港交所。
2018年7月12日,最光辉的一天,映客互动、指尖、奇艺科技等8家公司同日上市,敲响了港交所的锣鼓。
随后,一线互联网公司赴港二次上市。 阿里巴巴、百度、京东都来了,吸引了大部分的关注。
过去几年,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互联网企业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的市场热点概念至今仍令人难以接受。 互联网公司实际上在香港股市面前形成了一个堰塞湖。 这种尴尬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呢?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二线互联网企业的素质。 一线巨头扎堆上市后,剩下的大多是细分行业的小巨头,想象空间非常有限:Keep瞄准的是健身人群,很容易达到自身的天花板; Soul和TT Voice只是小众社交; 货拉拉、途虎养车、猪八戒针对典型低频消费场景,业务量难以实现突破; 嘀嗒出行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巨头的阴影下。
当互联网行业进入逆周期时,超级巨头们虽然说大象很难翻身,但好歹还是大象。 只要他们做出一些调整,业务收缩和人员优化,很快就会进入复苏的节奏。 然而,二线互联网企业的活动空间已经不大。
字节跳动、拼多多、腾讯等引领中国互联网行业在短视频、电商、游戏等领域实现突破。 二线互联网公司有这样的机会和优势吗?
此外,互联网行业黄金时代结束后,二线互联网企业几乎失去了被一线互联网平台收购的机会。
早年,高德、优酷、UC均归阿里巴巴所有,爱奇艺被卖给百度,甚至货拉拉的竞争对手快狗打车,其实也是基于58系列的并购。
交易完成后,互联网巨头获得了商业触角,目标公司成为一棵大树,创始人也实现了财务自由。
现在,Keep、Soul、等公司及其背后的创始人只能排队等待IPO。
虽然这些二线互联网企业大多都获得了互联网巨头和各类资本的投资。 然而,巨头们整理资产负债表已成为常态动作。 就连腾讯也以清算的方式减持了京东和美团。 您还能指望他们的长期主义与您齐头并进吗?
抢一张船票
时代真的变了。
互联网是逆周期的,不仅是整个行业整体下滑,而且分化加剧。 无论是用户增长、业务发展,甚至二级市场的表现,马太效应都无处不在。
都是做电商的,连续十年稳定盈利的唯品会市值不到100亿美元,市盈率不到10倍; 以及阿里巴巴、京东。 多多市值数千亿、万亿,市盈率20倍左右。 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想象空间。
在短视频领域,行业老三的快手市值超过2000亿; 而行业龙头抖音的估值至少达到万亿元。
那么,这些即使上市也要排队的二线互联网公司呢?
距离魂灵较近的知文集团(陌陌母公司),Q1营收28亿元,2023年净利润超4亿元,今年股价翻倍,但市值仅约130亿元。 用户下降、体量变小、亏损严重的灵魂,您认为估值更合理吗?
去年年底上市的直播平台华房集团(六间房、花椒的母公司)月活超6000万。 去年收入近4亿元。 最新市值仅为23亿港元。 按照这个估值逻辑,去年月活跃度下降、仅有1380万的趣丸集团值多少钱?
最早在港股上市的快狗打车,今日市值一路下跌至7.58亿港元。 即使同城货运龙头霍拉拉在此基础上再翻几倍,也不过几十亿港元。 这是其上市的目的吗?
被誉为健身界苹果的Keep老师,因为同样的增长危机和商业化问题,市值较巅峰跌落95%,连自己卖身接盘的人都没有,只好降低他的价值来资助他的生活。
然而,这只是一个短期的观点。 从长远来看,如果你在走下坡路之前上市,你实际上是得到了一张罚单。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登上这艘船,无论是什么船舱,也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说不定还有升级的可能,大概率可以和大家一起扬帆起航到下一个周期。
或许,这就是Keep、魂灵、货拉拉、滴滴出行、途虎养车、趣玩集团、猪八戒等二线互联网企业IPO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