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佚名 来源:财经新闻网
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
信托业伴随改革开放而生,在改革开放深化中得到发展。梳理过去40年行业发展逻辑,信托业在金融体系能取得较大发展成就,关键是他始终能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紧紧把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行业发展和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尤其是十九大提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新时代信托业坚持了一贯的“初心和使命”,在经济发展和三大攻坚战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实体经济仍是服务核心,向高质量发展领域转型
坚定服务实体经济,防止经济发展“脱实向虚”。根植于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中国信托业也将实体经济作为核心的服务领域,并且不断深化。2019年9月末信托业投向工商企业和基础产业的资金信托余额8.38万亿,占比达到了45.21%,较2017年增加2.88个百分点。尤其是工商企业,多年以来一直是信托资金投向最大的领域,投向工商企业的资金信托余额5.51万亿,占比高达29.76%。
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及倡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信托行业响应国家号召,以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及倡议为抓手,持续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2018年行业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资金8768亿,为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和生态保护等项目提供资金10110亿,围绕长江经济带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17640亿,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建设资金5501亿。
依托信托创新优势,服务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在服务传统经济的同时,信托业也依托自身的灵活的创新制度优势,把传统融资类业务升级为投行业务,更多的服务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新兴产业。利用组织架构扁平、决策路径短、离市场更加近的综合优势,投贷联动,为客户提供效率高、服务好、更贴切的定制化“贷款、股权、债券、ABS”综合融资方案。2018年信托行业为战略新兴行业提供资金支持2382亿,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研发投入、技术更新改造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股权投资领域信托行业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通过创新股权投资业务,将客户从传统行业的大型企业拓展到了创新行业的小型企业,已有多家信托公司参与股权投资的创新企业登陆科创板。
坚持满足人民需求导向,共享金融发展成果。截至2018年末,我国人均GDP为9780美元,财富管理已近接近爆发式增长的阶段,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理财和金融服务需求。信托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更多居民切实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根据已有数据计算,2012-2018年,信托公司累计为受益人分配收益3.88万亿,仅2018年就分配了7475.30亿。
二、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系统性风险显著降低
在三大攻坚战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居首位,而金融风险作为最突出的重大风险之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被看作是“首要战役”。作为重要的金融子业,信托行业以金融供给侧改革委指导,不断调整业务结构,促进行业和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降低。
调整信托业务结构,降低行业系统性风险。2017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达到了249%,金融风险处于高位。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信托行业控规模、调结构助力杠杆率降低和金融结构优化,去通道、治乱象效果明显。首先是信托资产规模稳步回落,2019年9月末行业受托资产余额为22万亿,较2017年末下降4.25万亿,以2018年90万亿GDP计算,带来宏观杠杆率下降4.7个百分点。其次是信托资产结构不断优化,事务管理类信托余额占比52.75%,较2017年末下降6.87个百分点;投向金融机构的信托资金余额占比14.45%,较2017年末下降4.31个百分点。
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降低系统性风险水平。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有效的把信用风险转换为市场风险,使得风险得以分散,降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概率,在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规定,整个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信托制度在财产独立性和风险隔离上的优势,使得信托计划非常适合作为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在此背景下,信托公司纷纷将此项业务作为转型方向之一。2018年全市场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2.01万亿,其中以信托公司作为计划管理人或发行人的产品金额1.06万亿,同比大幅增长61.16%,市场占有率达到52.61%,涉及的基础资产种类也不断增加。
三、服务贫困地区与人群,为共同富裕伟大目标添砖加瓦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信托行业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努力探索以信托构架深度参与精准扶贫事业助力、脱贫攻坚战的创新模式。
大力发展慈善信托业务,助力“先富帮助后富”。慈善事业被称作“社会的第三次分配”,一次分配讲究效率,二次分配讲究公平,三次分配讲究责任。慈善信托作为一种将慈善行为和金融手段融合创新的成熟业务模式,已经成为慈善机构、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重要渠道。2016年《慈善法》颁布以来,信托公司依赖行业在信息披露、合规展业和社会信誉上的优势,获得了广大慈善人群的认可。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展业规模不断增长,在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慈善信托多以脱贫为主要设立目标,聚焦促进乡村及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等多领域,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进行精准帮扶。截止2019年11月末存续慈善信托252单,存续规模28.65亿,较2017年末分别增长293%和222%,呈现指数级增长。
创新金融扶贫业务模式,实现“先富带动后富”。信托行业作为重要的金融子业,基本功能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信托依托于这一功能定位,依靠业务创新将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精准脱贫领域,实现“先富带动后富”。首先是将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转移,核心在于支持农村地区发展,2018年信托行业共发行服务“三农”的信托项目155单,规模达到了880亿。其次是将金融资源向贫困人群转移,核心在于支持个体户为主题的小微企业发展,小微企业是贫困人群就业谋生的主要依靠,2018年行业共向90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总规模达到,截止2018年末存续规模8406亿。
四、服务绿水青山,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全面部署,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
信托行业紧跟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步伐,污染防治的战略目标,发挥信托公司创新优势,以绿色信托作为重要的专项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依靠绿色信托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慈善)信托等方式提供的信托产品及受托服务,不断拓展绿色信托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模式,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现。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确定的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业等6个绿色产业大类中,实现了全覆盖。截止2018年末绿色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为1326亿,存续项目413个,累计节约标准煤75.99万吨,减少排放180.5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未来,信托业转型必须要更加积极地拥抱改革开放,遵循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宗旨,大力支持国家重点工程、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等方面的发展,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居民更美好生活贡献力量,时代仍要求信托业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行业发展空间也会更加广阔。
责任编辑:郭建